天宫一号:预计2018年1月至2月间再入地球大气层。
每周 | 平均高度 | 近地点 | 远地点 | 倾角 |
2017年10月15日至10月22日 | 307.7 | 298.7 | 316.6 | 42.82 |
2017年10月8日至10月15日 | 309.4 | 298.8 | 319.9 | 42.76 |
2017年10月1日至10月8日 | 311.4 | 297.3 | 325.4 | 42.69 |
2017年9月24日至9月29日 | 315.7 | 298.7 | 332.7 | 42.66 |
2017年9月18日至9月24日 | 317.5 | 300.7 | 334.3 | 42.68 |
2017年9月10日至9月17日 | 319.2 | 304.0 | 334.3 | 42.74 |
2017年9月4日至9月10日 | 321.4 | 309.5 | 333.2 | 42.81 |
2017年8月28日至9月3日 | 323.6 | 314.4 | 332.7 | 42.85 |
2017年8月21日至8月27日 | 325.2 | 314.9 | 335.5 | 42.84 |
2017年8月14日至8月20日 | 326.8 | 313.3 | 340.3 | 42.78 |
2017年8月7日至8月13日 | 328.1 | 312.0 | 344.2 | 42.71 |
2017年7月30日至8月6日 | 329.1 | 312.2 | 345.9 | 42.66 |
2017年7月24日至7月30日 | 330.1 | 314.5 | 345.7 | 42.67 |
2017年7月17日至7月23日 | 332.0 | 318.8 | 343.3 | 42.72 |
2017年7月10日至7月16日 | 332.1 | 322.7 | 341.5 | 42.79 |
2017年7月2日至7月9日 | 333.0 | 323.5 | 342.5 | 42.84 |
2017年6月11日至6月18日 | 335.5 | 318.9 | 352.1 | 42.74 |
2017年6月4日至6月11日 | 336.4 | 320.6 | 352.1 | 42.68 |
2017年5月28日至6月4日 | 337.0 | 324.2 | 349.8 | 42.66 |
2017年5月21日至5月28日 | 338.2 | 328.7 | 347.6 | 42.69 |
2017年5月15日至5月21日 | 339.2 | 330.4 | 348.0 | 42.76 |
2017年5月8日至5月14日 | 340.2 | 328.9 | 351.5 | 42.83 |
2017年4月24日至4月30日 | 341.8 | 325.6 | 358.0 | 42.83 |
2017年4月17日至4月23日 | 343.1 | 327.3 | 358.8 | 42.77 |
2017年4月10日至4月16日 | 344.3 | 331 | 357.6 | 42.7 |
2017年3月27日至4月2日 | 346.2 | 337.9 | 354.3 | 42.67 |
2017年3月21日至3月26日 | 347.4 | 337.2 | 357.7 | 42.73 |
2017年3月13日至3月20日 | 348.3 | 334.8 | 361.8 | 42.8 |
截至目前,天宫一号整器结构完整,当前平均轨道高度为 349 公里,且正以每天160米左右的速度衰减。预计2017年10月至2018年4月间再入地球大气层。经计算分析,天宫一号大部分结构部件将在再入过程中烧蚀销毁,对航空活动以及地面造成危害的概率很低。
天宫一号于2011年9月29日发射升空,先后与神舟八号、九号、十号飞船进行了6次交会对接,完成了各项既定任务目标,为中国载人航天飞行发展做出重要贡献。2016年3月16日天宫一号功能失效,全面完成了其历史使命。其运行轨道仍在中方持续、密切跟踪监视之中。
航天飞行器统一算法数值模拟
“天宫一号”是中国第一个目标飞行器和空间实验室。天宫一号是空间交会对接试验中的被动目标。“天宫一号”的成果发射标志着中国迈入航天“三步走”战略的第二部第二阶段(即掌握空间交会对接技术及建立空间实验室),同时也是中国空间站的起点,标志着中国已经掌握空间交会对接技术,拥有建立初步空间站,即短期无人照料空间站的能力。
基于”神威·太湖之光“超级计算机,对”天宫一号“飞行器两舱简化外形(长度10余米、横截面直径近3.5米)陨落飞行(H=65km、62km、Ma=13)绕流状态大规模并行模拟,使用16,384个处理器在20天内便完成常规需要12个月的计算任务,计算结果与风洞实验结果吻合较好,为”天宫一号“飞行试验提供重要数据支持。
用户单位:国家计算流体力学实验室
国家计算流体力学实验室运用“神威·太湖之光”超级计算机对“天宫一号”返回路径进行的数值模拟计算,将为它的返回提供精确预测。实验室于1995年9月经总装备部批准、由863计划航天领域投资建设并由总装备部统一领导的国家级重点实验室。
长春站实现天宫一号白天跟踪观测
2016-05-11
4月28日,我站成功在白天获取失效后的天宫一号目标的有效激光观测数据。数据处理结果为观测弧段4分钟、观测点数2848点、精度8.1mm。我站在3月份启动对失效的天宫一号精密激光测距跟踪,并在5个观测日内成功获取9圈天宫一号目标的有效观测数据。
图一:长春站天宫一号卫星的跟踪观测界面图
天宫一号卫星自失效后,我站持续对其进行跟踪观测,此次成功实现白天跟踪观测并获取有效观测数据,对日后观测天宫一号具有重要的作用,同时也体现了我站激光测距系统的测距能力,在白天卫星激光测距方面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2016年4月22日中午,飞行时间1666天14小时。轨道保障组——目标飞行器运行管理。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网 3月21日】已在轨飞行了1630天的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在完成了与三艘神舟飞船交会对接和各项试验任务后,由于已超期服役两年半时间,其功能于近日失效,正式终止数据服务。地面跟踪观测显示,天宫一号目前仍在其设计轨道飞行。
http://cmse.gov.cn/video/show.php?itemid=2273
天宫一号是实施空间交会对接的目标飞行器,设计寿命2年。2011年9月29日,天宫一号发射入轨,先后与神舟八号、九号和十号飞船圆满完成多次空间交会对接,按计划开展了一系列空间科学实验和应用试验,为我国载人航天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2013年6月神舟十号飞船返回后,天宫一号即完成主要使命。超期服役期间,本着“充分利用、挖掘潜力”的原则,有关部门精心运营维护、严密实施监控,继续利用天宫一号开展了航天技术试验、对地遥感应用和空间环境探测,验证了低轨长寿命载人航天器设计、制造、管理、控制相关技术,获取了大量有价值的数据信息和应用成果,为空间站的建设运营和载人航天成果的应用推广积累了重要经验。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表示,目前天宫一号的飞行轨道仍在持续、密切地跟踪监视之中。根据预测,天宫一号的飞行轨道将在今后数月内逐步降低,并最终再入大气层烧毁。(王远振)
NORAD ID: 37820
Int'l Code: 2011-053A
Perigee: 386.6 km
Apogee: 401.7 km
Inclination: 42.8 °
Period: 92.3 minutes
Semi major axis: 6765 km
RCS: 19.5231 m2 (large)
Launch date: September 29, 2011
Sourc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PRC)
2013年9月,天宫一号作为一代“功臣”,圆满完成了其历史使命。在太空里,由于真空、辐射等环境因素,维持长寿命是个难题,但在这方面,天宫一号表现良好,延期“服役”为将来的空间站建设做更多的试验性工作问题不大。在交出一份完美的“体检报告”后,天宫一号转入拓展任务飞行阶段。在拓展飞行的一年里,开展了太阳电池翼发电能力测试、备份姿态测量和控制模式切换、4b发动机变轨等一系列拉偏及备份飞行模式试验,深度发掘了天宫一号的飞行潜力,为开展太空环境探测及对地观测创造更加良好的条件。
2013年6月,天宫一号迎来了搭乘神舟十号来访的第二批太空贵客。与神舟九号任务不同,作为我国首次应用性载人交会对接飞行,天宫一号和航天员承担了更多的使命。“太空授课”、“在轨更换地板”、“中短期航天员驻留”、“舱内无线通信”等一批思路新、实用性强、技术水平高、社会效益好的在轨试验项目顺利实施,标志着天宫一号作为交会对接目标飞行器向空间多用途载人航天试验平台的转变。在等待与神舟载人飞船相会的日子里,天宫一号也未停止探索太空的步伐,天宫一号安装的空间环境探测装置源源不断的向地面发送着探测到的轨道大气环境信息和空间带电粒子辐射信息,安装的“三合一”相机无时不刻的关注着我国的水文国土,为开展地质调查、资源勘查、土地荒漠化评估、水文生态监测以及环境污染成分和污染源头分析提供第一手的材料。
2012年6月,三位航天员乘坐神舟九号载人飞船光临天宫一号,天宫一号迎来了自己的首批太空贵客。在航天员的精准操作下,神舟九号与天宫一号圆满完成了我国首次空间手控交会对接。为了让航天员感受家的温馨,天宫一号营造了一个空气成分、气压都和地面相同,温度湿度净度堪比宜居城市中的一个“小家”,为航天员送上了一个安全、舒适的太空十日之旅。
2013年6月13日16时17分,神舟十号航天员成功开启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舱门,聂海胜、张晓光、王亚平以漂浮姿态进入天宫一号。
2011年11月,天宫一号迎来了首位贵宾——神舟八号载人飞船。作为交会对接目标,天宫一号与神舟八号配合圆满完成了我国首次空间自主交会对接。作为组合体的控制主体,天宫一号出色完成了组合体姿态轨道控制、信息控制、能源控制和载人环境控制等多项任务。
2011年9月29日21时16分3秒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飞行器全长10.4米,最大直径3.35米,由实验舱和资源舱构成。它的发射标志着中国迈入中国航天“三步走”战略的第二步第二阶段。
2011年7月23日用于发射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的长征二号F运载火箭23日上午运抵酒泉卫星发射中心。 至此,执行天宫一号飞行任务的各大系统参试人员和飞行产品,已集结载人航天发射场。
2011年6月29日,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通过出厂评审,转运至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开展任务实施前最后阶段的测试工作。
2010年8月中旬,天宫一号完成总装,转入电性能综合测试阶段。
2009年1月26日,天宫一号模型在2009年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上亮相。
2008年9月28日,中国首次披露“天宫一号”发射计划。(注:根据上海新闻综合频道2011年9月29日21时45分的新闻夜线节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