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吨级液氢液氧发动机
2017.05
5月25日,航天科技六院院长刘志让到101所调研指导工作,听取该所经济运行情况、十三五综合发展规划及面临的问题和建议,重点了解了推进剂研制生产、改性材料、氢能综合利用和烟草机械等重点项目的规划和工作开展情况,并就重型运载立项、改性材料和氢能综合利用等重点项目提出了具体要求。
2017年3月8日,研讨220吨氢氧发动机生产制造方案
航天科技六院召开220吨氢氧发动机生产策划汇报会,院领导刘志让、李斌、张民庆听取了发动机生产制造方案的具体情况分析。院领导希望相关单位把握重大机遇,对研制和生产工艺等现状深入了解总结,对可能面临的困难充分进行预判,把工作做在前面,确保国家重大任务的圆满完成。
主要还是YF-77和YF-75D液氢液氧发动机——火箭院将在河北固安建生产线 大幅提升我国新型氢氧发动机生产能力
发布时间 : 2017-01-18 来源 : 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新闻中心
2016年底,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以下简称“火箭院”)牵头,携手中国航天推进技术研究院,开始了新型氢氧发动机生产能力专项建设。
全流程生产线,全面提升发动机产能
双方策划了提升液氢液氧发动机生产能力的整体计划,正式提出,要建设一条从零部组件生产到总装试验测试的生产线,以全面提升新型氢氧发动机的制造能力。
火箭院发展规划部固定资产投资处主管李飞介绍,火箭院将依托北京科研生产核心区,把液氢液氧发动机的核心研制能力外延至河北固安大型科研试验区。在固安,火箭院将根据新型氢氧发动机的特点,采用先进制造方法,引进智能制造装备,建设数字化生产线,优化工艺流程和制造流程,为未来新一代运载火箭的发射任务提供坚实保障。
运载发展,动力先行
2016年,火箭院抓总研制的长征七号运载火箭、长征五号运载火箭相继成功首飞。我国的航天事业开启了新一代运载火箭腾飞的序幕。
未来,随着我国大力发展商业航天,新一代运载火箭必将承担越来越多的发射任务。李飞说:“新一代运载火箭技术先进、运载能力强,采用了无污染的推进剂,是国际商业航天领域的有力竞争者。”
正所谓“运载发展,动力先行”。新一代运载火箭提升技术水平、提高运载能力的前提,是新型发动机的生产能力能有大幅提升。
李飞说:“长征五号运载火箭所使用的液氢液氧低温发动机,填补了中国大推力无毒无污染液体火箭发动机的空白。”
这种新型发动机采用液氢液氧推进剂,其中,液氢-253℃,液氧-183℃,已达到温度的极限。两种推进剂燃烧产生的运载能力巨大,是以往火箭最大运载能力的2.5 倍左右,且燃烧后产生的是水,无毒无污染。
由于液氢液氧发动机的生产过程极其复杂,涉及零件生产,零件特种加工,锻造件、铸造件生产,阀门、涡轮泵、推力室、大喷管等组件生产及装配焊接、总装测试等工艺环节,生产周期长,工艺要求高,迄今为止,世界上只有少数国家掌握了其核心技术。
目前,火箭院虽然突破了液氢液氧低温发动机的核心技术,但产能不足的现状已经成为制约新一代运载火箭研制能力的“瓶颈”。
这一“瓶颈”如何突破?液氢液氧发动机的生产全过程如何统一策划、整体提升?我国新一代运载火箭产业化的能力如何进一步提升?商业航天战略如何获得强劲的动力支持?面对这些问题,火箭院提出了新型氢氧发动机生产能力专项建设。
李飞介绍,专项建设已获得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的认可和资金支持,目前正在有条不紊地向前推进。后续,根据火箭院的发展需要,进一步扩大生产能力的专项论证和其它工作还将适时启动。
2016年8月24日,新任航天科技六院院长刘志让参加了北京11所主推进设计部党支部主题活动,与参会党员就保长五首飞成功、推进重型氢氧火箭发动机研制进行了交流,提出了具体要求。还考察了亦庄科研楼建设情况。
党课开始前,刘志让院长听取了主推进发动机设计部党支部书记许建关于支部构成、党建工作开展情况、“两学一做”特色工作和支部工作体会等方面的汇报,以及主推进发动机设计部主任颜勇就设计部概况、重点任务、后续工作设想等方面的汇报。设计部主任设计师何昆、郑孟伟分别就长五首飞相关工作、重型运载火箭发动机研制情况进行了汇报。
刘志让院长还在周利民副院长兼所长陪同下,深入该所亦庄科研楼场区工程施工现场,听取了工程进展情况汇报,了解了科研楼和厂房布局安排和施工进展工作。
刘志让指出,北京11所是六院军民融合发展的典范,在氢氧发动机研制和航天技术应用产业发展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面对长五首飞任务,型号队伍要进一步强化质量意识,严格按照型号研制流程和靶场试验要求,把工作做细做实。要充分认识重型运载火箭的研制难度,创新仿真、分析、联合协作的理念,把前期的预研工作做实做透,举全院之力,全力以赴做好重型运载火箭研制工作。(张新/文 杨旭/摄)
航天科技六院北京11所新区建设规划通过评审
来源:中国航天报 日期:2016/07/29
近日,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六院北京11所固安生产试验新区建设规划通过评审。据悉,该新区规划总用地面积400亩,总建筑面积13.2万平方米,主要满足型号研制需求和航天技术应用产业主导产品创新研发、资质取证所必需的资源保障等需求。(丛健华)
雷凡培在11所(京)调研并指出 保成功谋发展 确保研究所走在集团军民融合前列
2016-04-13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六院
4月10日,集团公司雷凡培董事长率规划计划部副部长朱家正、宇航部部长尚志、经济合作部部长郭玉明等领导一行到六院11所(京)调研,对确保全年型号任务圆满成功、促进研究所后续发展提出要求。六院副院长兼11所(京)所长周利民陪同调研。
期间,雷凡培董事长一行在听取了两型氢氧发动机确保首飞成功采取的措施、重点预研项目研制攻关进展情况等工作汇报后,针对确保长征五号运载火箭首飞成功、高性能氢氧发动机研制、亦庄科研工程场区建设、固安生产试验园区规划、人才队伍建设以及军民融合发展战略提出了多项要求。
雷凡培表示,“去年一年,感谢北京11所研制队伍为确保集团公司宇航发射任务圆满成功所做出的重要贡献。长征五号火箭芯一级、芯二级动力系统试车圆满成功,创造了我国氢氧发动机双机并联一次成功的新纪录,成功的背后是研制队伍的辛勤努力和拼搏奉献。”
针对今年工作,雷凡培强调:“长五”首飞意义非凡,是今年最艰巨、最有挑战的任务之一。首飞将创造中国航天事业60年来,运载火箭从自主研发到完成发射全过程的新纪录,对大大提升中国航天运载能力有重要意义,也将为后续开展重大航天型号任务奠定基础,是中国航天运载技术踏上新台阶的里程碑。型号队伍一定要将工作做细、做到极致,对于交付产品技术状态、质量要再三确认,确保产品工作万无一失,尽全力确保长五首飞成功。今年集团公司宇航发射任务突破20次,把工作做细、做严,把一切风险都能有效控制到可接受程度,是大家应该遵循的最基本的工作要求。
针对后续技术能力提升,北京11所要瞄准定位、树立信心、统一认识,大胆创新,有力支撑氢氧发动机先进技术的发展。此次调研交流的一个重要主题,就是探讨如何推动北京11所氢氧发动机研究再上新台阶,将我国氢氧发动机的技术水平和研制能力从世界排名第五提升到前三。瞄准这样的定位,要有依托的载体、人才队伍、技术实力、能力设施等。“十三五”规划中,北京11所要加强研究和策划,充分抓住重型运载火箭立项的难得机遇,树立攻克氢氧发动机世界先进技术的信心,在攻关中磨练、培养人才,切实推动技术能力提升。
针对后续发展,北京11所还要高举技术发展的大旗,全力以赴做好军民融合、协调发展。当前亦庄科研工程场区、固安生产试验区等能力建设的投入,为所今后三十到五十年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十三五”要规划好重点发展方向和项目,同时将统筹规划和能力建设结合好。所领导班子要统一思想、全力以赴,与项目机关充分协调沟通,克服发展中的困难,集智攻关,推进工作。
雷凡培强调,走在前面就是示范,走在前面就是试点。当前集团公司出台了针对促进军民发展、创新发展的多项有利政策,北京11所要解放思想,大胆实践,瞄准定位,把队伍,尤其是技术创新队伍培养好,用好,把研究所建设成为“十三五”期间集团公司军民融合的标杆性单位,走在集团公司发展前列。
调研期间,雷凡培董事长一行还现场指导了亦庄科研工程场区建设工作。(文:谭钏 图:雷春钢)
中国重型火箭氢氧发动机大流量单喷嘴首次热试成功
2014年06月13日 11:06 来源:中国航天报
近日,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六院北京11所设计的重型运载火箭氢氧发动机大流量单喷嘴试验取得成功。此次试验是针对该型发动机大流量高效稳定燃烧技术的研究性试验。
该型发动机燃烧室流量及尺寸比我国以往研制的各型氢氧发动机燃烧室增大2~3倍。为保持燃烧稳定性及温度均匀性,研制人员从优化燃烧室喷嘴结构入手,设计了多种方案推力室和燃气发生器单喷嘴试验件,拟通过一系列筛选、考核试验,得出不同结构参数对于燃烧性能的影响,为推力室及燃气发生器研制提供了试验数据和设计依据。 (丁兆波)
2013.01
近日,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下属首都航天机械公司启动“220吨级氢氧发动机”预先研究工作,该型发动机将用于重型运载火箭。
“220吨级氢氧发动机”是一种大推力发动机,它的推力是现有“大氢氧发动机”推力的近四倍。该发动机在大尺寸复杂曲面精密成形、精密数控加工、多种焊接技术、部组件装配试验、特殊表面涂层、超低温密封件等多项技术上,都提出了更高的挑战性要求,推力室、发动机喷管、阀门、涡轮泵等一系列关键零件制造技术需要研究突破。
目前,该公司已多次就有关分系统与设计部门开展研讨和技术交流,了解了总体及重要组合件的设计方案、技术难点、工艺特点、关键制造技术重点等,并围绕发动机阀门、涡轮泵、推力室等关键产品设计初步方案并提出自己的建议。后续,该公司将围绕关键产品的关键技术、重点关键产品研制深入分析,优化制造方案,继承成熟可靠技术;同时进行必要关键设备调研和实施技术准备,进行关键件工艺试验和研制。(吴思
苏会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