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博chinaspaceflight.Follow @cnspaceflight --论坛BBS

快舟十一号小型固体运载火箭(KZ-11):推迟到2018年首飞

https://www.chinaspaceflight.com/bbs/viewtopic.php?f=3&t=36

2017.10

一子级模态试验

十九大报告对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规划让这些从事航天工业的科研人员感到无比振奋。企业里一项颠覆性技术创新,也刚刚完成测试,这是运用碳纤维复合材料缠绕技术制造的固体火箭,将用在明年发射的快舟11号火箭上。

快舟火箭副总设计师司学龙及其科研团队在接受媒体记者采访时表示:将不忘初心,凝心聚力,不仅要做颠覆性的技术创新,还要用工匠精神,继续追求极致。刚刚测试成功的技术可以满足2.2米直径发动机的安装。我们要运载更多卫星,就需要更大的发动机提供推力。

接下来,我们要对技术进行颠覆性调整,从横向安装缠绕尝试成竖向缠绕。一旦实现就可以用于直径为4.2米的发动机壳体。这将超过世界上最先进的3.6米的发动机壳体,用于快舟二十一号、快舟三十一号上。


2017.09

快舟十一号运载火箭发射车首次完成整车满载试验

发布时间:2017-09-20

  近日,快舟十一号火箭发射车整车满载试验由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四院万山公司在三江军民融合产业园开展,试验取得圆满成功。

  快舟十一号运载火箭发射系统是科工集团重点推进的商业航天领域主打产品,上装分系统又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为运载火箭提供总装、发射平台。万山公司负责地面设备的产品研制,其吨位之大前所未有,精度要求之高前所未见,而且是底盘上装一体化研发,研制难度极大。

  目前发射车已经进入联调中最紧张的试验验证阶段,其中最重要的一个关键性功能验证试验就是满载起竖测试。发射架需要托举重达80吨的负载稳定起竖,同时要测试各关键部位的动态应力应变情况,又是考核发射车各个系统协调动作的综合性考察试验,难度和风险非常大。

  万山公司、九部相关人员经过讨论,多方协调派专人驻扎孝感配合完成试验。从7月10日试验人员贴片开始,至8月31日试验安全预案最终确认落实,历时50天。8月31日晚,连续两轮满载起竖试验完成,现场进行首轮试验与第二轮试验数据比较,两次试验数据差值4%,与理论计算结果一致,结果非常完美。

  发射车满载起竖试验的完成,标志着快舟十一号发射车结构系统静力试验顺利完成。至此,历时近两年时间,结构系统起竖臂、行走底架,保温舱、牵引车、前后闭锁均通过了静力试验考核。结构系统静力试验的顺利完成,验证了结构系统设计的正确性,为快舟十一号运载火箭方案飞行试验及商业发射奠定了坚实基础。


2017.08.30

快舟十一号(KZ-11)固体运载火箭将于明年年初以“一箭六星”的方式实施首飞。发射车总长34.6米,运输能力超过80吨。


2017.06

运输发射系统空载垂直起竖试验。双四级长行程液压缸同步起竖方案。


2017.05.20

快舟十一号固体运载火箭进入最后调试阶段。


2017.04.24

2017.04.23

2017.04.14

2017.02.24

近日,航天科工三院306所技术团队成功完成了某商业火箭用复合材料载荷板产品的研制。


2017.02.16

由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四院九部研发的快舟十一号固体运载火箭二级发动机进行了地面点火试验,发动机工作正常,试车后结构完整,性能实测值与预示值一致,试车取得圆满成功。本次二级发动机地面试车是快舟十一号固体运载火箭研制的重要节点任务,集团公司副总经理刘石泉、总工艺师沈维伟听取了专题汇报,邀请外部专家成立审查组对该发动机质量复查报告、风险分析报告进行了专项审查。本次试车成功验证了各项关键技术。

目前,国际商业发射价位是在2~3万美元一公斤,而“快舟”的目标是要将每公斤成本降低一倍,做到1~2万美元一公斤。只有做到这样,“快舟”才有市场竞争力。而快舟十一号火箭,便是面向全球商业航天发射需求研制的。

mmexport1487328161164.jpg




四院KZ-11发射台加载试验一次成功

【发布时间:2016年11月02日】

日前,四院九部进行了KZ-11运输发射系统发射台加载试验,成为发射系统首个开展并获得试验一次成功的分系统。

  KZ-11运输发射系统是目前九部六室设计的载荷最大,尺寸最大的一个型号,发射台是运载火箭发射前重要承载系统。该试验的成败直接影响整个发射系统总装总调任务能否顺利进行。研发团队就进行了大量的仿真计算及复核工作,详细策划编写试验大纲,积极协调工艺和试验人员,对参试产品状态及进展及时跟踪。(文/许成龙)


https://news.cctv.com/2016/11/03/VIDEXzWTdYN85eeU8Dvg946s161103.shtml


https://news.cctv.com/2016/11/03/VIDEniRdaZS1rN0nT5fwpEMo161103.shtml

2016.11.01快舟十一号首飞也是一箭多星。改造后提供载人高空旅游业务,口号是“快舟十一带你飞”

https://tv.cctv.com/2016/11/03/VIDE3QuUDc6qJcqr9VbVxt0d161103.shtml


四院江北公司双创项目助力商业航天发展

【发布时间:2016年10月31日】

10月18日,在集团公司“专有云双创周”主题会议上,四院江北公司双创项目“壳体-喷管一体化缠绕成型技术” 经四轮评审认定和正式路演,最终赢得与会领导、现场评委和投资人的一致认可,并与集团公司现场签订投资意向协议。

为深入落实国家“双创”战略,推动企业技术创新、转型升级,该公司党委抓住集团公司和湖北省在武汉共建商业航天产业基地的契机,以“商用航天先进复合材料湖北省工程实验室”为依托,以技术创新为牵引,以“增强性能、降低成本、提升效率”为创新性研究方向,瞄准商业航天的市场需求和任务特性,按照“试点先行、以点带面、逐步推进”的原则,由公司团委积极筹划,成立了由技术处、复合材料研究所、机电装备设计所组建的三个“双创”孵化训练营。经过近一年的技术攻关,“壳体-喷管一体化缠绕成型技术”项目逐渐成型,并通过集团公司的筛选,成功进入“种子池”;在集团公司专有云双创周主题会议上,被正式明确进入“产品池”。

该技术打破了江北公司40余年壳体、喷管分别制造后再组装的固有模式,将壳体和喷管作为一个整体缠绕成型,不仅减少了多个连接零部件的加工与复杂的对装工序任务,极大地优化了产品绝热、承载、抗烧蚀等技术性能,更是实现了零组件结构功能一体化、重量降低约10%、成本较大幅度降低的商业航天运载体低成本、快制造及轻质化的目标。据相关专家预侧,该技术是目前商业行业运载器技术的跨越性突破,必将为商业航天发展抢占先机、拓展市场提供有力的技术保障。

据悉,此次集团公司入围路演的八个双创项目,是从集团公司数十个项目中脱颖而出的。作为八个双创项目之一的该公司项目创客代表,在“专有云双创路演”活动中表现尤为出色,成功入选集团公司优秀创新团队。(文/朱云龙)


快舟十一号火箭完成发动机壳体热防护工作 

张毓霞 沈佳 日期 : 20161018

        图为完成热防护层后的发动机壳体。 张毓霞摄 沈佳文

        由于发动机壳体采用碳纤维缠绕成形,快舟十一号固体运载火箭外表面的有效热防护至关重要。中国航天科工四院红阳公司承担了该发动机壳体表面热防护研制工作。

        热防护除了要求密度小、隔热性能好、满足使用环境要求外,还必须与该型发动机壳体温升有相应应变协调能力。在接到任务后,红阳公司立即成立专项攻关小组。在九部牵引下,攻关小组从选材、粘接试验、隔热性能等多方面开展攻关工作,经各项试验考核,圆满完成相关工作。


碳纤维“织”起火箭燃料桶  精功集团进军航天领域

2016年9月22日,对于精功集团而言,这是一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天!这一天快舟十一号固体运载火箭一级发动机在湖北远安航天试验基地地面试车圆满成功,该火箭发动机整体壳体由精功(绍兴)复合材料有限公司研发设计与制造。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公司副总经理刘石泉、总工艺师沈维维,四院院长郭勇、副院长张镝,九部主任段祥军,快舟火箭总指挥黄剑波、总设计师梁纪秋,精功集团有限公司董事局副主席、精功(绍兴)复合材料有限公司董事长孙卫江等参加了本次试验。

快舟十一号固体运载火箭是在商业航天模式下研制的航天型号产品,一级发动机研制中,通过商业模式创新,将航天工程管理与民营企业优势充分结合,实现了快速、可靠、廉价研发,成为航天科工四院推行商业航天产品研发的重要试点。此项目中,精功复材根据自身能力,整合精功集团整体优势,承接了发动机的碳纤维复合材料壳体部分的设计研发及制造工作。精功在壳体的制造上采用先进的复合材料设计理念及生产工艺,配套专业的复合材料生产设备,在四院专家的指导和密切配合下,从项目承接、技术与工艺研发、厂房与装备建设到试车成功,仅仅使用20个月时间,顺利完成了此项意义重大的研发任务。本次火箭发动机地试的圆满成功,标志着精功复材在航天发动机壳体研发与制造技术上取得了飞跃式的突破,为我国商业航天事业贡献企业的一己之力。


快舟十一号运载火箭一级发动机试车圆满成功

2016-09-28 航天科工六院8610厂

    9月22日,快舟十一号固体运载火箭一级发动机地面试车在江河公司进行试验,并获得圆满成功,科工集团副总经理刘石泉,总工艺师沈维伟、四院总部等相关部门领导亲临现场指导。

   该发动机由江河公司进行装药。由于该型号发动机首次进行地面试车,是目前国内最大直径、最大装药量的复合壳体发动机,试验产品技术状态复杂,参试单位众多,给安全、质量和工艺保障带来极大挑战。江河公司各相关部门高度重视,提前进行工艺策划及相关工艺准备工作,同时进行相关安全风险分析与预防,并组织开展了某大型发动机地面试验应急预案演练。经过充分准备及各部门的严密配合,保障了该型号发动机试车获得圆满成功,试验后发动机各部件结构完整,试车数据与设计指标吻合。该型号发动机地面试车的一举成功,为该型号发动机顺利研制提供了可靠保障。

  该发动机具有高质量比、高比冲、大推力等特点。本次试车验证了大尺寸碳纤维复合壳体、大流量喷管、大吨位装药等关键技术,实现了大尺寸碳纤维复合壳体发动机技术工程应用的跨越式提升。 

    快舟十一号固体运载火箭是在商业航天模式下研制的航天型号产品,一级发动机研制中,通过商业模式创新,将航天工程管理与民营企业优势充分结合,实现了快速、可靠、廉价研发。本次试车成功,标志着我国商业航天模式研制的首型固体运载火箭的动力系统研制能力全面具备,技术水平达到国际先进,为快舟十一号的首次发射及大型固体运载火箭的研发和商业化运作奠定了坚实的技术基础,是我国商业航天发展的重要里程碑。


180t!快舟十一号运载火箭一级发动机发出“洪荒之力” 

原创 2016-09-23 九部 航天科工四院九部 

2016年9月22日,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四院九部研发的快舟十一号固体运载火箭一级发动机地面试车圆满成功,成为国内应用碳纤维复合壳体技术的尺寸最大、装药量最多的固体火箭发动机。

该发动机直径2.2m,总长9.7m,装药量45t,具有高质量比、高比冲、大推力等特点。本次试车验证了大尺寸碳纤维复合壳体、大流量喷管、大吨位装药等关键技术,实现了大尺寸碳纤维复合壳体发动机技术工程应用的跨越式提升。

快舟十一号运载火箭

快舟十一号固体运载火箭是在商业航天模式下研制的航天型号产品,一级发动机研制中,通过商业模式创新,将航天工程管理与民营企业优势充分结合,实现了快速、可靠、廉价研发,成为四院推行商业航天产品研发的重要试点。

本次试车成功,标志着我国商业航天模式研制的首型固体运载火箭的动力系统研制能力全面具备,技术水平达到国际先进,为快舟十一号的首次发射及大型固体运载火箭的研发和商业化运作奠定了坚实的技术基础,是我国商业航天发展的重要里程碑。

试验期间,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公司副总经理刘石泉、总工艺师沈维维,四院院长郭勇、副院长张镝,九部主任段祥军,快舟火箭总指挥黄剑波、总设计师梁纪秋等领导到现场指导试验工作。

(图:李琼 / 文:高阿婷  项斌)


2016.09.12打开商业航天新局面“过去中国的火箭大多是产品,称不上商品。”梁纪秋认为,快舟系列运载火箭将为中国商业航天发展打开新局面。他表示,要进军商业航天市场,提供给用户的产品一定要“傻瓜化”,快舟火箭只需提前2天进入发射场,不超过10个人就可执行发射(包含司机和指挥人员),接到指令就只需摁下发射按钮那么简单。

商品的性价比也是客户关注的重要指标。国际商业发射中,火箭搭载1千克载荷要价2.5至3万美元,快舟十一号则标价1万美元。此外,通过科技创新,快舟系列火箭起飞质量较同类产品降低约20吨,仅此一项即可直接降低发射成本逾千万元。


2016.04.22三江集团火箭公司总经理胡晓涛:发射成本不到1个亿。


起飞质量78吨,近地轨道最大运载能力1.5吨,主要面向400 公里~1500公里近地和太阳同步轨道卫星单星或多星组网发射服务。

KZ-11:1500kg/LEO  1000kg/700km SSO    1000万美元

CZ-11:350kg/700km SSO    700kg LEO   

KZ-1:430kg/500km SSO

KZ-1A:250kg/500km SSO   200kg/700km SSO   700万美元


seradata

刘石泉听取四院型号汇报

发布时间:2016年05月11日文章来源: 中国航天科工四院

  5月7日,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公司党组成员、副总经理刘石泉调研四院,听取了四院KZ-11等主要项目专项技术汇报。四院院长郭勇、副院长张镝、院“两总”、院总部有关部门领导和九部相关人员参加汇报会。

  刘石泉就KZ-11项目指出,要严格按照时间表紧前对接,保证产品研制进度;要加强与外协单位沟通,留有余量; “两总”系统要把关到位,指挥到位;要实现工艺的一致性和稳定性,明确技术状态;要以商业发射为指挥棒,实现一次站位成功。

  刘石泉就某新型号项目指出,在全程竞争的模式下,要继续抓好“四个两”,实现“归零”越来越少,要压缩在试验场的时间,要在进入试验场前把问题彻底解决完。刘石泉还就建立多功能综合试验中心、天基物联网等有关项目与四院进行了商讨。

  郭勇表示,四院将抓好落实,排细计划,实现项目及时上天。(文/杨明)


当市场向“快舟”投来“橄榄枝”——快舟十一号运载火箭团队创新研制模式降低发动机成本记

李淑姮  日期 : 20160331

        单台产品生产周期由3个月缩短至1个月,综合成本降低50%以上。为了能够尽快实现火箭商业化应用,快舟十一号运载火箭各分系统火力全开,想尽一切办法加紧进行研制生产。

        在现有配套企业开展研制工作的同时,型号“两总”提出“航天质量管理+民企经营体制”相结合的新模式,引入技术实力雄厚、生产能力强、市场反应敏锐的民营企业参与项目的研制。“快舟十一号运载火箭计划于2017年进行商业发射。”此前,全国人大代表、中国航天科工四院型号总设计师胡胜云在两会上表示,“开展商业化应用要借助市场的力量,一方面聚集市场资源能够降低卫星的研发及发射成本等;另一方面也符合‘天基’互联网等的发展趋势。”

        新伙伴:民营企业映入眼帘

        快舟十一号的一级发动机是目前国内尺寸最大、装药量最大的固体发动机。传统的生产配套企业虽然具有成熟的研制技术,但都不具备满足快舟十一号研制的厂房、设备条件。

        “要在3~5年完成厂房建设、设备安装及产品研制。”周期长、经费投入大,此前的配套企业难以达到要求,给火箭研制团队出了不小的难题。如果一级发动机壳体的研制跟不上,将不利于产品的快速研制、推进市场,可能错失抢占商业发射市场的良机。

        “有没有其他企业可以又快又好地完成呢?”抱着这样的想法,快舟十一号发动机分系统主动打开了大门,到市场上寻求合作者。经过大量的市场调研,国内一家复合材料民营企业映入他们的眼帘。

        让快舟十一号总师梁纪秋没想到的是,这家企业可以用9个月完成从产业决策、工程实施、产品研制到合格交付。“这家公司在决策管理过程、研制生产周期、原材料采购渠道、人力投入费效比方面的快速,让单台产品生产周期由传统的3个月缩短至1个月,综合成本降低50%以上。”

        研制团队通过实地考察发现,快舟十一号的牵引需求符合该公司战略发展方向,且新建厂房、新购缠绕设备、新购模压设备可满足型号研制需要,也满足复材公司产业发展需要,投入费用不需要分摊到发动机壳体成本中。“这样可以使每年的产品生产综合成本降低10%以上。”梁纪秋说。

        经过协商,四院与复合材料公司以技术指导、联合研发、商业采购为指导原则形成了联合研发模式。其中,四院负责提供产品设计输入、质量及过程指导,复合材料公司负责厂房及试验条件建设和产品、工装的工艺设计及生产。正式产品由四院九部以商业采购形式进行采购。

        新尝试:航天质量+民营体制

        近几年,很多企业家直言“中国航天产业发展将是一片蓝海”,航天企业一直在探索如何真正与民营企业合作。

        这次在快舟十一号壳体材料上采用的“航天质量管理+民企经营体制”的创新模式,构建了以九部为核心层、以复材公司为支撑层的创新协作管理体系。其中,四院的工作是全面把控核心、关键技术,并在质量管控方面指导复材公司。复材公司严格按照航天质量体系的要求进行过程控制。

        快舟十一号总师助理项斌介绍,快舟十一号的研制采用了总价成本控制、低成本限价设计的方式。“打破传统的条框,对所有企业进行全方位对比,只要产品性能指标符合要求,质量管控到位,不失为很好的尝试。”

        九部3室主任于泉也看到了民企强烈的契约精神和交货时间意识,“春节过年他们一天都没休息,很赞叹他们的敬业精神。”双方通过建立顺畅的技术协调机制和渠道,在技术方案、工艺实施方案等方面都实行了评审制度。四院通过在设计、工艺技术上的支持,确保了复材公司实施过程可控。

        联合创新,各有所长,“小核心、大协作”的科研生产体系逐渐成为商业航天的固基之本。“民营企业的市场竞争意识也将增强我们在创新机制、灵活反应和降低成本等方面的优势。”

        九部主任段祥军说:“随着全军装备采购网、航天云网等平台的开放,采用公平的竞标竞价机制、拓宽供货渠道,挤掉了价格中的水分,降低了成本,我们也尝到了甜头。”

        通过双方联合研发模式创新,目前已初步形成年产数十台发动机壳体的能力。“开展‘三创新’要有开放的氛围,尤其是思维不能被束缚,必须要大力鼓励。”段祥军说。


给发动机药柱“美容”的技术高手

2016年03月21日

         在装配六院有史以来最大发动机工装及芯模过程中,宋志庆作为该型号装配的主要负责人之一,在历时40多天的装配过程中,他20多天住在工厂不回家,随时处理装配过程中的问题,不但完成了工装件的试重工作,而且顺利完成了芯模装配。尤其是在工装件的安装过程中,要将大大小小60多个零部件合丝合缝地组合起来,困难很多,其中最难的是45吨、27吨、13吨重的3个大型工装件的组合。


快舟火箭两年内 有望实施商业发射

      科技日报北京3月13日电 (记者付毅飞)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公司副总经理魏毅寅委员13日向科技日报记者透露,一两年内,我国快舟运载火箭有望实施商业发射。

       此前航天科工集团董事长高红卫曾透露,该集团公司将把快舟运载火箭与发射系统提升到商业级水平,为国内外客户提供灵活、方便、快速、经济的卫星发射服务。

       魏毅寅表示,快舟火箭是小型固体运载火箭,技术上已经比较成熟。目前正在跟国内一些企业共同推动商业领域的应用,与国外一些有商业航天计划的企业也开展了洽谈,最近一两年可能会取得突破。

       航天科工集团分别在2013年和2014年发射了快舟一号和快舟二号两颗对地观测试验卫星,使用了快速、机动、廉价、可靠的快舟小型固体运载火箭与发射系统,开创了我国用固体运载火箭成功发射卫星之先河。这是航天科工在商业航天产业领域的初步尝试,该集团公司还在持续开发并升级相关技术,进一步提高技术成熟度。


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公司计划成立商业发射公司

据《中国日报》消息,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公司计划成立子公司,用以进军国际市场,为全球客户提供卫星发射服务。

        中国航天科工四院型号总设计师胡胜云表示,公司正在考虑成立新的公司,新公司将为国内外客户提供商业发射服务。新公司成立后,将结束目前唯一一家拥有商业发射执照的中国长城工业公司的垄断地位。

       胡胜云说,目前至少有50个组织和公司在生产小型和微型卫星,但是它们必须等很长的时间才能向太空发射。国营卫星享有优先权。 此外,许多公司付不起高昂的费用。

       他说,中国航天科工为此正在研制新的轻型运载火箭快舟十一号。 他指出,商业发射能够提供很多的商业机会。快舟十一号比快舟一号和快舟二号拥有更好的性能。快舟十一号暂定于2017年发射,能够将多达一顿重的货物送到700公里的高度。

       胡胜云说,到2020年,空间商业活动每年的营业额在300亿美元(46亿美元)。我们计划每年发射30枚”快舟”系列运载火箭。

Top maker of missiles seeks to tap intl market for rockets

China's largest missile manufacturer plans to use its solid-fuel rockets to tap into the international commercial launch market, said a senior rocket designer.

Hu Shengyun, who heads solid-fuel rocket development at the Fourth Academy of China Aerospace Science and Industry Corp, said his company is considering founding a company dedicated to providing commercial launches for domestic and international clients.

Hu, also a national lawmaker, said the new company would break the monopoly by China Great Wall Industry Corp, which is currently the nation's only authorized provider of commercial launch service.

China Aerospace Science and Industry Corp began to develop Kuaizhou solid-fuel rockets in 2009, intending to form a low-cost, quick-response rocket family for the commercial launch market.

China has launched 53 Long March rockets to carry 61 satellites into space for 24 foreign clients.

"There are at least 50 domestic institutes and companies involved in the development of small and miniaturized satellites, but they have to wait a long time to have them launched," the scientist said. "This is because State-funded satellites always have priority in launch scheduling. Moreover, many small developers can't afford the high expenditure," he told China Daily.

Globally, many space companies are seeking reliable, low-cost launch vehicles to lift their small satellites, and this represents a huge business opportunity for Kuaizhou rockets.

The first flight of a Kuaizhou rocket took place in September 2013, when the company launched the Kuaizhou 1 at the Jiuquan Satellite Launch Center in northwest China to put an Earth observation satellite into orbit. In November 2014, the Kuaizhou 2 sent another satellite into space from the same launch center.

Currently, the Fourth Academy is making the Kuaizhou 11 and plans to launch it around 2017, according to Hu.

Compared with Kuaizhou 1 and Kuaizhou 2, the Kuaizhou 11 will have a larger diameter and stronger capacity. It will be able to place a 1-metric-ton payload into a sun-synchronous orbit at an altitude of 700 kilometers.

Prelaunch preparations will take very little time, and the launch can be conducted on rough terrain, Hu said.

"We estimate that by 2020, the market value of commercial space activities in China will reach 30 billion yuan ($4.6 billion) each year. We plan to produce up to 30 Kuaizhou solid-fuel rockets annually if our business goes well," the designer added.

The United States has converted its Minuteman and Peacekeeper intercontinental ballistic missiles into Minotaur solid-fuel rockets, using them to serve military and commercial purposes.

In addition, the Italian Space Agency and European Space Agency have developed the Vega solid-propellant system and have conducted six launches.


国内最大装药量固体火箭发动机试车成功

2016-03-03 中国航天科工六院41所

       2月29日,由中国航天科工六院41所设计的目前国内最大装药量的固体火箭发动机地面试车取得成功,标志着我国在大直径固体火箭发动机关键技术攻关上获得重大突破,为集团公司开拓商业运载火箭研制领域,带动六院大型固体发动机设计及制造能力跃上新台阶做出了重要贡献。

       为响应集团公司快速研发、低成本、高可靠、制造“金牌”火箭的总体要求,六院41所在该型号发动机中全面推进“四个两”和“成本工程”,优化发动机总体设计技术,将数值仿真分析与试验验证手段充分融合,设计人员坚持一线跟产,确保了产品的可靠性,使得该型号第一级、第三级两级发动机在3个月内连续两次试车均获成功。


      2015年,航天科工六院389厂充分展示综合实力,圆满完成某型号第三级发动机研制生产。国内直径最大、长径比小、药型复杂、工作时间最长的某型号第三级发动机地试取得成功,标志着大直径发动机关键技术攻关取得重大突破,也为工厂跻身商业航天发射领域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新模式让火箭研制成本“打五折” 

王均武 日期 : 20160107

        在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公司首个商用航天火箭——快舟11的研制过程中,中国航天科工四院贯彻集团公司“科技创新、商业模式创新和管理创新”的思路,提出“航天质量管理+民企经营体制”相结合的创新模式,使火箭一级复合材料发动机壳体产品综合成本比传统研制形式的产品价格至少降低50%,大幅减少了项目研制阶段的经费投入。

        图为快舟11火箭一级复合材料发动机壳体正在接受水压试验前的检查。


有坚守 才会成功——某大型研制产品生产后记

2016-01-07 航天科工六院389厂

       12月29日晚上23点56分,随着两扇沉重的硫化工房大门的关闭,某重点研制型号产品的浇注顺利结束。此次新型号的研制生产,真可谓一波三折,不仅是对389厂工艺技术水平、设备设施能力的一次巨大挑战,而且红峡人再次用实力证明了自己是一支敢打硬仗、能打胜仗、值得信赖的团队。

        从去年年底开始,为贯彻落实集团公司关于“新一代航天发射与应用”的重大战略部署,满足未来市场对于低成本产品的旺盛需求,389厂承担起某型号的绝热、装药、总装和交付重任,立即组织召开产品实现策划会,长达数十页的报告从策划依据、总体原则、初步方案、研制目标、任务分析、风险分析评估等十几个方面论证了389厂的优势和面临的瓶颈及采取的措施,特别是围绕硬件建设和工艺攻关制定了详细的计划,此次策划会为型号任务的完成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在涉及9个重点工艺攻关项目,各车间工艺技术人员围绕负责的工序与富有操作经验的老师傅反复商讨,编写不同工艺攻关项目的工艺验证试验方案、组织审查、修改方案、开展评审。为了按时交付,389厂机动处刘磊和许延伏按照设备改造计划分头行动,针对天车、喷涂炉架车、硫化架车、移动式平台的改造,从竞标、价格谈判、验货、安装、调试、验收每个细节,为了防止出现差错,他们亲自挂帅,事事督战,特别是多功能转运车的购置,机动处要求多家单位编写设计方案参与竞标,多功能转运车在此次生产过程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不仅负载重,几个关键工序都要使用转运车,因此,关于多功能转运车的技术协议曾经数次修订,经过3轮评审,才完成合同的签订。在生产车间的配合下,据统计涉及该型号生产的各道工序的工装足有上百件,设计过程中,设计组组长华金宏秉承低成本策略,按照“三创新”要求,加强通用化设计,以借用改造为主,加工为辅,积极挖掘现有工装潜能,盘活封存工装的资源。诸如运输工装、翻转吊具、贴片车、翼片架、弧形架、试重件、承力环等十几类工装基本都是借用其它型号产品的,凭借着通用化设计和改造,节约研制成本近百万元。

       在众人的千呼万盼下,壳体终于入厂。生产调度会上,技术指挥张学军要求生产组织部门编制专题计划,节点要精确到小时,做到“不落地”,“无接缝”。行政指挥高志刚反复强调,“要把该型号的生产当作一项政治任务来抓。干不好,对不起工厂,对不起六院,对不起集团公司。”为了保证节点,各个车间都提前对壳体、芯模进行合练。组装合练时,由于芯模结构特殊加上特有的环翼结构,造成对接尺寸非常多,并对间隙和装配顺序有严格要求,这又成为前进路上的一只“拦路虎”。这时,大家把目光聚集到了二车间装配组的宋志庆身上,凭借多年的装配整形经验以及烂熟于胸的图纸,宋师傅从容不迫,一边指挥、一边试装,一片片“调皮”的翼片在宋师傅的指挥下仿佛被赋予了魔法乖乖的站到了自己的位置。当芯模被吊装缓慢进入壳体时,状况再次出现,芯模下降到一定高度后,纹丝不动,壳体内部又看不见,人们顿时有些慌乱。好像长了一双透视眼的宋师傅并没有被突然发生的意外扰乱情绪,淡定地说道:“这么长的芯模,又是吊车吊着下降,细微的偏差到了底部肯定会受阻,别着急,大家合力从四个方向微调。”听取了宋师傅的建议后,大家立即调试,芯模安装到位。原定的两天装配时间一天就搞定。这边欢声笑语,一车间却出现了问题,拆卸固化工装时发现气囊尾部筒体出现破裂。当一车间主管工艺的副主任孙贞信了解情况后,在一线职工的配合下立即开展七轮工艺试验验证,组织返修,对比绝热层性能差异,结合表观质量检查、X射线探伤,最终得出绝热层达到完全硫化状态,粘接性能良好的结论,在报告上写完结论时,孙贞信看看日历发现已经有10天没有回家了。就这样,浇注开始了。这发产品浇注周期也创造了工厂的记录,浇注组组长林学武为了确保浇注工序不出错,在对浇注缸、滚转架车试重和验证高度期间提前介入,并专门对浇注组的职工进行培训。浇注临近尾声,林学武紧紧盯着监控视频,调整下料速度,什么时候关阀,什么时候放气,放气速度……一切皆在他的掌控之中。

       由于首台产品,处于摸索阶段,因此,作业现场,无论是无损检测、试重,还是装配、绝热、包覆、浇注,你经常看到主管领导、工艺人员与操作人员协同作战的情景,也会听到“张总,您刚做完手术,赶紧回家休息吧!”,“我不放心,回家也睡不着,在这里才安心!”这些感人的话语。

红峡人就是通过自己一点一滴的实际行动,默默践行着“国家利益高于一切”的企业核心价值观。(于海洋)


2015年,航天科工六院最大直径的商业航天发射固体发动机试车成功,充分提升了六院大直径固体发动机的研发能力;“十三五”技术发展规划开始落地,科工局重大项目和总装“探索一代”项目落户六院。


刘石泉检查指导六院某型号研制工作 

2016-01-04 航小萌 中国航天科工六院 

        近日,集团公司副总经理、党组成员刘石泉检查指导六院某型号研制工作。刘石泉要求,六院要保持好来之不易的成绩,高度重视安全生产工作,扎实开展创新,实现六院跨越发展。

        集团公司空间工程部,四院、四院九部有关人员,六院院长、党委书记丁旭昶,副院长孙翔宇,院总部有关部门及41所有关人员参加了汇报会。

      会上,刘石泉一行听取了六院某型号研制情况的汇报,就型号研制过程中关心关注的问题进行了详细询问。

        刘石泉指出,某型号研制工作对于集团公司意义重大,六院前期做了大量的工作,但还存在一些不足。型号研制要尽可能利用现有成熟的技术,走出一条与现有型号不同的研制路径;要在设计上下功夫,在满足设计指标要求的前提下,重视性价比和高可靠性;要做好真实环境下项目关键技术的试验验证;要稳扎稳打,进一步做好安全预案。

      刘石泉指出,2015年,六院干部职工付出了艰辛的努力,各方面工作完成的很不错,总体工作平稳,方方面面的工作有很大改观,工作值得肯定,六院要一如既往地保持好这种来之不易的成绩。

      就做好2016年工作,刘石泉要求:一、六院要有忧患意识、安全生产这根弦丝毫不能放松,尤其要做好两节期间的安全生产工作。二、创新工作要做好。按照集团公司党组的要求,认真学习上级文件精神,制定好六院“十三五”规划和2016年工作要点,在强基固本的基础上,重点在创新的思想和方法上下功夫,围绕低成本、高性能等,开展颠覆性创新、跨界创新,用新招解决发展问题。三、要在军民融合产业上下功夫,在新材料领域有所作为。四、要按照中央和集团公司党组的要求抓好党建工作。

         丁旭昶表示,六院会按照刘石泉副总经理的要求坚守型号研制指导思想,积极稳妥地推进该项工作;会认真消化吸收各位领导关于安全、创新、发展方面的要求,并加以贯彻落实;主动加强与总体单位的沟通联系,共同开展好型号研制工作。

        会后,刘石泉一行观看了该型号试车,并检查了359厂、389厂生产现场。(院宣)


航天科工商用固体运载火箭地面试验有条不紊进行

肖军霞 王均武  日期 : 20151208

图为四院九部环境试验中心技术人员进行火箭舱段静力试验前的准备工作。肖军霞 王均武 摄文

        中国航天科工商用固体运载火箭的研制工作正在有条不紊地推进。该型号火箭由四院负责研制,目前,火箭研制进入相关部件地面试验阶段。


航天科工六院389厂上下联动放“大招” 勇于创新无极限

       11月19日凌晨3点17分,某型号第三级发动机浇注工序的顺利结束,让389厂参与研制的人员松了一口气。此次新型号的研制,不仅是对389厂工艺技术水平的巨大挑战,也是干部职工上下联动实施“三创新”的重要体现。

           从去年年底开始,为贯彻落实集团公司关于“新一代航天发射与应用”的重大战略部署,满足未来市场对于低成本产品的旺盛需求,六院专门召开某型号研制工作启动会,要求389厂承担该型号绝热、装药、总装和交付任务。

            面对时间紧、任务重、资金有限的困境,389厂再次发扬敢打硬仗能打胜仗的优良作风,接到通知后在明确行政指挥和技术指挥的基础上,立即组织精兵强将编写策划报告,开展工艺攻关,其中涉及固化工艺参数、装药工艺、质心测试工艺等工艺攻关项目就多达9项。同时为了确保研制工作的高效运行,389厂建立周例会制度,积极协调解决研制过程中遇到的各类难题。

            在工装设计加工过程中,389厂按照“三创新”要求,秉承低成本策略,加强通用化设计,以借用改造为主,加工为辅,积极挖掘现有工装潜能,盘活封存工装的资源。诸如运输工装、翻转吊具、贴片车、翼片架、弧形架、试重件、承力环等十几类工装基本都是借用其它型号产品的,有的工装不仅型号之间可以互通,甚至毫无关联的工序之间也可以互用,大幅提升了工装的使用率。特别是在公路运输工装的设计时,设计人员创新性地采用分体结构,通过调节架体连接,既满足产品固定要求,还避免传统的整体架车长度过长的缺点,为今后运输工装的通用化使用扫清了障碍。据统计,凭借着通用化设计和改造,为389厂节约研制成本近百万元。

          11月5日下午,研制型号三级壳体入厂更是得到最高“礼遇”。389厂、359厂、41所、46所相关人员纷纷涌进工房,围在壳体周围观察其表观质量和状态结构。11月6日,在生产调度会上,总工程师张学军要求生产组织部门针对该型号的生产编制专题计划,节点要精确到小时,做到“不落地”,“无接缝”。虽然车间已经提前完成对操作工人的工艺培训和安全交底,但是在生产时,车间领导、工艺人员必须全程跟产,指导工人操作,及时处理突发问题。该型号三级壳体芯模结构特殊,可以说是建厂以来结构最为复杂的芯模。由于是第一台产品,还处于摸索阶段,因此,在作业现场,无论是无损检测、试重,还是装配、绝热,你经常看到主管领导、工艺人员与操作人员协同作战的情景。大家总是反复尝试,跟产的其它人员也在一旁出谋划策,积极配合。时间在一分一秒的过去,困难也在一点一点被克服,11月17日,该壳体被推进了浇注工房,前期经过工艺攻关验证的首次使用的组合式浇注方法在此时发挥了作用,推进剂顺畅的滴落在壳体中……

         创新之路总是布满荆棘,胜利的喜悦让人难忘,但最享受的其实正是创新路上众人携手攻关的过程,此次研制为389厂在大直径发动机研制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奠定了深厚的基础。


     快舟十一号固体运载火箭研制进展顺利,已进入初样阶段,计划2016年进行首飞。目前,航天科工正在征集首飞载荷。

     虽然此次航天科工对外披露的“快舟十一号” 还未与世人见面,但是其航天能力与设计仍然值得期待。

     据中国航天科工四院总师梁纪秋介绍,“快舟十一号”固体运载火箭是按照航天科工“新一代航天发射和应用”战略发展规划及部署,面向全球商业航天发射需求,按照“科技创新、商业模式创新、管理创新”的“三创新”理念,研制的具有“低成本、快响应、市场化”特点的新型固体运载火箭。

     “火箭充分继承了‘快舟一号’的技术特点和成果,运载能力提升5倍,能够满足卫星商业化高密度、快速发射的需求。火箭采用移动方式发射,起飞质量78吨,近地轨道最大运载能力1.5吨,主要面向400 公里~1500公里近地和太阳同步轨道卫星单星或多星组网发射服务。”梁纪秋表示。

     “快舟”系列新型运载火箭与传统火箭相比,在总体设计思想与理念上极大创新,通过系统集成创新,使同等载荷条件下火箭起飞质量大大降低,并通过大量采用通用化、标准化的成熟产品,既保障了可靠性和使用性,又降低了研制成本和产品成本。通过科技创新,起飞质量较同类产品降低约20吨,仅此一项即可直接降低发射成本约1000万。

   “快舟家族”又将添新成员,未来发展潜力无限。(大雨)


     10月30日,在首届中国商业航天高峰论坛上,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公司董事长高红卫透露,该集团公司将把快舟运载火箭与发射系统提升到商业级水平,为国内外客户提供灵活、方便、快速、经济的卫星发射服务。

快舟十一号火箭可实现无依托发射

    计划在2016年底或2017年初进行首飞的快舟十一号火箭,“控制成本是主要追求目标。”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公司空间工程部部长张镝在论坛期间告诉澎湃新闻说,“在运载能力上,700公里的太阳同步轨道,该型火箭能够达到1吨。这样一来,我们的目标是,将每公斤的发射费用控制在1万美元以内,这在国际上是非常具有竞争力的。”

    作为在商业航天产业领域的初步尝试,2013年和2014年,航天科工分别发射了快舟一号和快舟二号2颗对地观测试验卫星,开创了中国用固体运载火箭成功发射卫星的先河。

此次快舟十一号也是固体运载火箭,可实现快速发射,“对于发射场的要求比较低,试图做到无依托发射。”张镝介绍说,如此一来,发射场的费用也能省掉很大一笔,全周期的费用非常低廉。

    中国科工集团公司第四研究院总设计师梁纪秋在论坛的发言中透露,目前,快舟十一号上已经有些搭载,但仍有空间,可提供服务。“因为是首飞,是以火箭试验为主要目标,所以搭载的费用会比较低廉。”张镝说。

    “商业航天产业蕴含巨大的商业价值。”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公司董事长高红卫在演讲中说,并给到场嘉宾算了一笔账,商业航天领域每投入1美元,可拉动7-14美元的回报。2014年全球航天产业经济总量约3300亿美元,其中76%为商业航天的产出,全球航天产业带动产生了数万亿美元的收入。

     但航天产业的高门槛和高风险同样不可忽视。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公司空间工程总体部副主任贝超在演讲中提出,要不断通过技术创新降低商业航天项目的成本,并控制意外事故的风险。


2015年1月27日,航天科工集团公司副总经理、党组成员刘石泉赴六院调研指导工作

https://www.casic.com.cn/n103/n131/c2122498/content.html


       2014年年底,承载着六院未来发展的某大型产品被提上日程。一个承担该项目从策划到设备引进、安装,再到装药生产的团队在389厂应运而生。该型号产品创造了三大记录:直径最大、总重最大、装药量最大。研制团队面对9个重点工艺攻关过程、上百件工装设计等一系列任务,进行了长达一年的攻关,仅多功能转运车的设计、评审就进行了3轮。2015年开始,研制团队每周召开由分管厂领导主持的推进会。研制期间,技术总负责人张学军手术后一周就重新投入了工作,一车间副主任孙贞信、二车间职工宋志庆都曾连续一个多星期“钉”在工厂……在克服了一系列困难之后,2015年年末,该大型产品顺利完成生产,创造了六院乃至389厂历史上多项纪录,为固体动力的未来发展增添了又一个“利器”。

标签: non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