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沙天仪空间科技研究院有限公司:在未来三年内,30颗商业微纳卫星将交由长征-11号运载火箭发射。
https://www.chinaspaceflight.com/bbs/viewtopic.php?f=3&t=13
2017年10月30日,长沙天仪研究院与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战略合作签约仪式,在长沙高新区举行。按协议,在未来三年内,天仪研究院研发的30颗商业卫星将交由长征-11运载火箭发射。
2017.04.05
GomSpace ApS (”GomSpace”) a subsidiary of GS Sweden AB (publ) (the ”Company”) has entered an agreement with Spacety Co., Ltd. (changsha).
Spacety is the first Chinese commercial company to develop and deliver nano-satellite services.
GomSpace will deliver the main components for a number of satellites, that in the coming years will grow to a small constellation of satellites. The order value of this initial agreement is between 150,000 EUR to 200,000 EUR and will be delivered this year. Spacety’s satellties will be launched by the end of 2017.
2017.03
UCloud将与长沙天仪空间科技研究院有限公司联合发布合作计划,未来UCloud为其提供所有卫星的数据及计算服务。这也将大大推进微小卫星在国内市场的发展。
2017.02.14
据长沙天仪公司的杨峰介绍,其第二颗卫星:微重力化工科学实验卫星将会在本次发射中升空,至于实验的细节,会在发射成功后发出。印度PSLV C37火箭发射(一箭104星)
2016.12.04
杨峰:一个是中科院光电院,S波段导航信号增强试验。另一个是航天科技一院十四所(北京航天长征飞行器研究所),软件无线电模块试验。
2017-2018年将制造20颗卫星。
2016.12.02
微重力实验卫星SP-1将于明年1月初发射升空,2017年还规划了3-5颗微小型卫星,包括1颗X射线探测仪卫星、1颗业余天文卫星、1颗微重力科学实验卫星SP-2以及2颗新技术试验卫星。其中X射线探测卫星和2颗新技术试验卫星将利用潇湘一号已经验证成熟的标准6U平台,微重力实验卫星SP-2将延续与欧洲合作的模式。
——可能由印度PSLV C37火箭发射,一箭103星
2016.12.01
长沙天仪公司获得长沙高新区人才项目500万元资金资助和30万元的产业专项扶持资金。
视频:湖南首颗人造卫星“潇湘一号”在轨运行500小时 https://news.cctv.com/2016/12/01/VIDEV5QSFspaialOvAz8ookA161201.shtml
2017年将发射6-7颗卫星,目前在研3颗。
2016.08.21微小卫星“潇湘1号”的研制正顺利进行,将于今年11月在甘肃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使用长征火箭发射。
今年将发射的两颗微小卫星,一颗重8公斤(6U立方体),被命名为“潇湘1号”,为自主研制。第二颗重4公斤,与欧洲合作研制,将在国外发射。
疯狂!这个创业者年底前要把两颗卫星送上太空
作者:接招 来源:接招 2016-08-17 10:54
天仪研究院 创始人: 杨峰、任维佳 背景: 航天系统 门派: 空间实验服务提供商 融资规模: 天使轮数千万元 投资方: 北极光创投、国科嘉和、联想之星、泰有投资、臻云创投(臻云
天仪研究院
创始人:杨峰、任维佳
背景:航天系统
门派:空间实验服务提供商
融资规模:天使轮数千万元
投资方:北极光创投、国科嘉和、联想之星、泰有投资、臻云创投(臻云智能)等
杨峰接招:
1、天仪对自己的定位是什么?
2、天仪主要为用户提供什么服务?
3、如何提高卫星的性价比?
天仪的公司T恤印着一句英文,译成中文是:「世界上最伟大的空间工程师;是的,我是个科学家。」
「我们是做空间科学的工程师,我们既了解航天工程的要求,又了解科学家的需求,这是我们的优势。」 杨峰告诉《接招》(微信公众号:itakethat)。
1年前,已经在航天领域创业九年的杨峰选择再次创业,与任维佳一起创立天仪研究院,专注研制微小卫星提供空间实验服务。
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卫星研制似乎是遥不可及的,但杨峰却不这样认为。「我一点都不认为我们做的事情简单,但实际上又没有想象的难。」
世界上第一台通用计算机ENIAC占地167平方米,现在已经可以做到手机般大小。
「现在最小的卫星比香烟盒还小,有商业价值的卫星现在已经可以做的像鞋盒子一般大小。我们基于国际立方星标准做微小卫星,立方星技术已经相对成熟,已经有很多立方星成功发射。」
天仪研究院根据卫星的应用和需求进行设计和敏捷开发,然后采购相关部件和结构。「我们和造手机一样,做卫星的顶层设计和软件,随后全球采购最高性价比的部件,最后进行总装、集成、测试。」
随着国外商业航天的发展和国内相关政策的开放,越来越多的目光开始投向商业航天领域,相关的项目也是层出不穷。
8月14日,美国航天公司SpaceX成功完成了今年第四次海上回收火箭。在今年早些时候完成新一轮融资后,其估值已经达到120亿美元。
尽管天仪拥有从体制内走出有着丰富航天研制经验的团队,但杨峰对于天仪的定位却非常低调。
「我们从来不会说,我们是中国的SpaceX、是中国的马斯克,这个对我们来说没有意义,也违背了我们的初衷。」
杨峰更希望的是为更多的科学家提供服务,「天仪的核心不在于发射卫星的数量,而在于如何为更多的科学家和科研机构提供服务。」
今年年底,天仪预计发射两颗卫星。在明年,同时还有三颗卫星正在进行研制。此外,天仪将来还有可能做返回式卫星,回收发射上天的实验样品。
Q:天仪对自己的定位是什么?
杨:我们给自己定了三个原则。
第一、天仪的目的在于为国家的航天事业提供补充,不去直接承接国家任务,不和体制内传统科研院所竞争国家卫星任务。
第二、天仪自己研制卫星,但不销售卫星产品,出售的是利用微小卫星进行太空科学实验和技术验证的相关服务。
第三、天仪坚决不做国家已经布局好的卫星应用,不直接涉足遥感、通信、导航等领域。
天仪研究院的定位是:
面向全世界的科研院所与科学家,通过微小卫星将他们最先进的技术成果和最前沿的科学研究送上太空,提供空间科学实验与技术验证的服务。天仪研究院的优势在于将在轨实验服务(立项、审批、设计、研制、发射)的时间从十年降到一年,把实验成本降低一个数量级,同时提供机制灵活的合作与付费机制。
Q:从创立之初到现在,思路上有哪些调整?
杨:确定做微小卫星后,尽管我们认为自己具备造卫星和提高卫星性价比的能力,但我们也迷茫过。最初,我们认为只要能把性价比高的卫星平台造出来就会有市场。但是后来我们发现,仅仅是售卖卫星,很难得到生存空间。之后,我们同样考虑过遥感、通讯和导航三个方面,但是这三个领域内已经有太多的商业公司,对于天仪来讲生存空间也很小。最后我们认为还是应该在自己熟悉的领域深耕细作,在相对小的细分市场上尽快做到顶尖水平,因此定下来做现在的业务。
Q:天仪主要为客户提供什么样的服务?
杨: 天仪研究院立足货架化标准部件,专注于微小卫星敏捷开发技术,为客户提供便捷化、高性价比的空间科学和技术验证服务。
传统模式中,科学家想要进行空间实验需要经历许多步骤,要经历漫长的等待甚至根本得不到机会。天仪的优势是快速响应,听取科学家的需求,在3~12个月之内帮助科学家的设备上天,还可以协助不了解外太空情况的科学家进行研制载荷,这也是天仪的优势。
Q:天仪的卫星是标准化的吗?
杨:我们将使用国际上立方星的标准研制微小卫星。现在制作的6U立方星即是我们的标准化产品之一,可以同时搭载几个载荷进行发射;也可以根据科学家需求研制非标准化的卫星。
Q:天仪的卫星是怎么发射的?
杨:天仪的卫星发射主要与国有火箭研制团队进行合作,年底将要发射的卫星就分别在国内和国外进行发射。天仪的卫星发射同样也需要争取合适的发射机会,这些都包括在天仪提供的价值中。
Q:如何提高卫星的性价比?
杨:方法之一,使用工业级部件代替宇航级部件。因为宇航级部件经过多次试验,甚至上过外太空,所以可靠性很高。但是宇航级部件一般都是非标准化定制,成本高昂。我们现在正尝试用成本很低的标准货架工业级部件产品。
方法之二,制订敏捷开发流程。航天的标准是模样、初样和正样,每个模式均制造一到两个,然后进行不断的测试和试验。但是商业航天和国家级航天项目的思路是不同的,对于国家级航天项目是要保证一定成功,商业航天则有一定的试错空间。为此,天仪大幅度简化了卫星研制流程,将传统的三个阶段压缩合并为一个阶段。
尽管降低成本是天仪目前主要在思考的方向,但用户的痛点在于是否能安全上天,所以天仪正在产品可靠性和合理降低成本之间寻找平衡点。
Q:目前研制的两颗卫星都搭载了什么科研项目?
杨:今年将发射两颗卫星,一颗是基于敏捷开发理念自主研制的卫星在国内发射;一颗是与欧洲合作研制的卫星在国外发射。我们自主研制的卫星将为四个客户提供在轨技术验证服务,其中包含下一代导航技术验证试验、软件无线电技术验证试验、面向微小卫星的全新体制星载计算机验证试验和高精度光学稳像技术试验。
Q:未来天仪的发展可能存在哪些困境?
杨:航天领域涉及到多种不同领域的协同,不仅仅是将卫星做好就足够了。发射、通信频段、地面接收等方面都需要考虑。此外,还受到国家相关政策的影响,因此我们现在谨慎的进行发展。如果缺乏对这个行业的敬畏之心,是一定不会成功的。
Q:商业航天领域的未来是怎么样的?
杨:未来商业航天的发展空间非常大,最终实现盈利是没有问题的。但是这个未来什么时间可以到来,又有多少团队会成为先烈,还不好轻易下结论。目前像谷歌、Facebook等巨头公司都在涉足这个领域,如何在这个领域走下去,现在还是不清晰的。
天仪的核心目标,希望通过我们的努力让大家觉得做航天是非常有前途、非常快乐的事情。这样才会有人选择去做航天,才会有更多的年轻人去做航天。
Q:天仪研究团队是如何组成的?
杨:目前天仪的团队成员有30多个人,技术人员二十四五个,基本上都出自航天研究所。团队中也包含多名90后成员,对于员工我们非常关注他们是否对航天有浓厚的兴趣,能否乐在其中。
我们的核心团队有3个人,成立之前,都是在做航天相关的事情,这也是我们的优势。核心团队中,「君子和而不同」,大家各司其职的组成了这个能力互补的团队。
Q:最想采访的一位创业者是谁?最想问什么问题?
杨:我听过周鸿祎的课,很欣赏他当初发展起来的路径,他的一个观点令我十分信服,也一直在坚持按照这个方法去做。他认为,不要想得很远,谁也无法预料到五年后会做什么,能做的只有解决现实问题和用户问题,脚踏实地把眼前这件事做好。
我希望他来指导下目前天仪初期的关键时刻应当如何快速成长。
7家机构投他 年内将发射两颗卫星 搭载6个客户实验上天 项目周期缩短90%
文| 铅笔道 记者 韩正阳
50年前,当计算机还是庞然大物时,很少有人能预见到它今天无处不在的局面。同样,杨峰坚信,未来卫星的应用也会像个人计算机一样普及。
带着这种判断,2015年5月,杨峰成立天仪研究院,和团队研制微小卫星,探索商业化的航天研制体系。“我们吸取传统航天里的管理精髓,加一些商业化的思路。”
今年1月项目正式启动,在卫星应用最常见的通信、遥感和导航上,杨峰没有与国内外公司正面火拼,而是更关注卫星在科学实验、技术验证上的应用。“我们面向的市场占10%,产值300亿美元。”
为了降低微小卫星的成本,技术团队尝试用一些工业级器件的货架类产品,取代宇航级器件的非标定制。在研制上,团队也在做突破。“航天产品在模样、初样、正样阶段要反复验证。而我们是一步到位做出正样,这样才可能减成本。”
近日,项目获得了北极光、国科嘉和、联想之星、长沙高新区人才基金、泰有基金、臻云创投、榫卯创投等7家机构的投资。
“我们预计发射两颗卫星,这是今年必须完成的工作。”同时,2017年还有数颗卫星正同步研制,目前已有6家合作客户。天仪研究院低成本、快速灵活地帮助这些客户完成科研成果的在轨验证。
遇上体系内专家
“做航天这件事,我算是野路子出身。”杨峰笑道。
北航毕业,他去了加拿大留学,回国后进入一家央企。最初,杨峰走的还是“正路”。一次偶然的机会,他走上了“野路”。
那时,公司委派杨峰到上海出差,他去看了商业真人秀节目《赢在中国》。台上是慷慨激昂的创业者,评委是牛根生、张瑞敏、俞敏洪等知名企业家。
时值2006年,栏目刚刚上线,这样的形式让人耳目一新。看完,杨峰内心燃起一团火,“觉得不创业简直对不起自己的人生”。
回头,他便辞了工作,拉上北航的同学一起创业。不过,杨峰没有离开航天的圈子。“起步阶段,我们在航天五院——国内卫星的诞生地——找到了一些项目。”
此后,杨峰一直在航天和军工的圈子里研发和销售产品。“那时我们做的都是辅助地面试验的软件,距离卫星十万八千里,都是些比较低端的活。”
这样的工作让杨峰觉得了无生趣,他渴望做更有价值的事业。直到2014年,杨峰经朋友介绍,认识了任维佳。后者是清华大学博士,毕业后他从基层起步,逐渐成为航天系统中高层的技术专家,负责过神舟载人系列、天宫系列等核心工程。
忆及初相识,杨峰以为两人不会走太近。“他是那种温文尔雅的性格,讲话小声;而我性格比较火爆。”但一来二去,彼此却熟络起来,像哥们儿一样聊起平日的想法。
◆ 曾负责过载人航天工程的任维佳
一个体制内,懂技术,有实践经验;一个体制外,有想法,敢拼敢干。去年,聊到一起创业时,任维佳也想走出体制做一番尝试,遂从原单位离职。
5月,天仪研究院成立,项目主要从事商业微小卫星的研制。杨峰任CEO,任维佳是团队的CTO。“一个野路子的创业者,遇见了体系内的专家,我们刚好互补。”
获7家投资机构青睐
公司注册后,团队主要在为以后的正式运营准备。“同时做一些传统航天的项目,为新公司造血。”
那时,商业航天曾在国内被广泛呼吁。7月,国家陆续出台一系列政策,鼓励民营企业参与到商业发射及卫星研制。“我们预估商业航天是趋势,所以在大的文件发布前就在筹备这件事情。”
而放眼全球,商业航天已经起步多年,出现了SpaceX、Planet Labs等民营航天创业公司。其中Elon Musk创办的SpaceX广为人知。
在过去,美国的航天工业都被波音、洛马、雷神等几家公司垄断,造价高昂。SpaceX的出现,成为美国航天界的一条鲶鱼。“大家开始努力创新,降低成本,NASA也因此受益。”
杨峰希望,天仪研究院也可以降低国内商业卫星的成本。而商业卫星有三大应用:遥感、通信和导航。“这三块我们都不做,国内外已经有一系列企业在做。”
他选择了人迹罕至的一条路:将卫星应用于科学实验和技术验证领域。“团队有载人航天的技术基因,所以空间科学实验和技术验证是我们更加擅长的事情。”
天仪研究院面向科学家和科研院所,提供基于微小卫星平台的科学实验和技术试验服务,将实验周期(需求、论证、立项、研制、试验、发射)从近十年的时间缩短至一年以内,把实验成本降低一个数量级。
同时天仪研究院为用户提供灵活的合作机制,既可以单独研制卫星进行专项实验,也可以搭载成熟的商业卫星平台共享资源,甚至可以通过国际商业合作的方式在国外进行卫星集成和发射。
而且,这一领域占据大概市场总规模的10%。“去年航天经济总量超过3000亿美元,我们针对的是一个300亿美元的市场,足够大了。”
筹备工作一直在持续,今年1月,杨峰和长沙高新区正式签署合同,公司在此落地,租下3000平米的工作场地,项目正式启动。
◆ 位于长沙高新区的办公室
杨峰也在寻求资本支持,陆续获得7家机构投资,由北极光、国科嘉和领投,联想之星、长沙高新区人才基金、泰有基金、臻云创投和榫卯创投跟投。
拿到投资后,杨峰既开心又惶恐。“每个人心里都明白,研制卫星很难,手里的资源不多,失败风险很高。”谈话间,杨峰小心翼翼,他认为对航天业缺乏敬畏之心的人,很难成功。
研发两颗卫星
“今年我们的目标很明确,发射两颗卫星,在时间、成本、合作机制三个方面验证天仪的商业模式。”这两颗卫星都是皮纳卫星(一般指质量在10kg以下的小卫星),具有成本低、研制发射周期短的优点。明年会发射更大的卫星。
其中一颗卫星是与国外科学团队合作研制,国内外多方一起联合研制微小卫星平台与小型微重力科学实验载荷。
这颗卫星已经研制完成, “将使用国外火箭发射”。这次合作天仪研究院没有利润,杨峰希望借此拓展国际上的合作渠道。
另一颗卫星则是由团队完全自主研发,目前正做整星的总装集成测试。
产品思路上,杨峰一改传统航天产品在模样、初样、正样阶段要反复验证的方式,而是追求一步到位,直接做出正样。“国内的传统航天体系很健全,所以失败率非常低。大项目必须这样做。”
杨峰更多地从商业化角度考虑问题,意图通过小卫星快速验证试错,从而降低成本。“在允许犯错的前提下,大量简化地面测试,甚至可以直接卫星发射做太空测试。”这种快速试错的方式很契合科学实验和技术验证领域。
卫星制造上,杨峰想方设法在卫星部件上控制成本。“成本控制大家都在讲同一个概念,用工业级器件的货架类产品,取代宇航级器件的非标定制。我们也是,当然,成本和质量两者都要兼顾。”
目前,天仪研究院合作的卫星部件供应商有数十家。“为长远考虑,我们还有几家正在培养的供应商。”
至于卫星的造价,杨峰称:“现在还不能公布,我们努力做到更低。”
在卫星研制的过程中,已经有6家客户与天仪研究院合作,搭载相应的科学实验。“客户支付的费用基本覆盖了卫星的成本,这也是我们目前的盈利模式。”
年底,这颗卫星将会搭载国内某火箭发射。
“我认识一个国外科学家,一辈子都在研究同一个航天实验,但因为经费问题直到退休也没能上天验证,他该多伤心?” 杨峰希望能够帮助这些科学家用更低的成本、更短的时间、更灵活的机制,完成他们科研成果的在轨验证。
“我很乐见国内出现越来越多的民营航天企业。”谈及业内竞争,杨峰说道。
天仪研究院正式亮相联想之星Will大会
2016-07-15
摘要:本次联想之星WILL大会聚焦即将到来的未来世界主题,关注影响社会变革的前沿技术、应用、商业模式和消费场景,天仪研究院作为联想之星的被投企业,携公司研制的首款天文观测卫星“Mini Hubble”重装亮相。
会场直击
7月9日,联想之星WILL大会在北京奥雅会展中心隆重举办,超过800位创业者、投资人及媒体人参加此次会议。
联想控股董事长柳传志,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大学医学部主任詹启敏以及北大国家发展研究院周其仁教授分别讲述企业家、科学家、经济学家眼中的创新未来。
中科院秘书长邓麦村、中关村管委会主任郭洪、海淀区委书记崔述强、北京市科委党组书记呼文亮等主管部门领导和来自发改委、证监会、社保基金、北京市及全国各地的数十位政府领导参加了大会。
此次大会还特设了精彩的未来科技展,68家星友及被投企业的创新前沿科技产品进行了实物展,天仪研究院作为联想控股的主要被投企业,携公司研制的首款天文观测卫星“Mini Hubble”于此次展会上正式亮相。
天仪研究院作为联想控股的主要被投企业,是从事商业航天的创业公司。天仪以跳开传统航天体制,寻找新兴商业需求的模式,利用自身快速响应、高效、主动创新的优势,研制出多应用、低成本、高可靠的微小卫星。
展会上,联想控股董事长柳传志、中国科学院党组成员秘书长邓麦村专门来到天仪研究院的展台前,听取并询问了天仪研究院的发展情况,以及“Mini Hubble”卫星的研制进展。作为展会的压轴展品,吸引了与会人员的高度关注,斩获青睐无数。
天仪研究院CEO杨峰也向与会的专家学者、创业者和天文爱好者详细介绍了天仪研究院的商业模式、产品状态和成长愿景,并阐述了天仪研究院将努力成为传统航天有力补充的决心。
众多的与会参与者均被天仪迅猛的公司发展、低调认真的做事态度、新颖别致的创新思路和商业模式所吸引,围绕天仪研究院的展台,认真的与公司成员悉心交流,并对未来的广泛合作达成了初步共识。
此次参展的 “Mini Hubble”是以天文观测任务为主的微小卫星,该卫星将于2017年6月发射,将成为我国第一颗在新体制、商业航天的模式下,研制并成功发射的天文观测卫星。该卫星总重35kg,搭载300mm口径的光学主镜和X射线探测仪,可以进行星空观测的长时间凝视、全天球的深空探测、光学巡天等天文观测活动以及空间科学实验。
高新麓谷7月27日讯(邱旸)
上天做实验,成本降低一个数量级
2015年,国家在民营航天产业给予政策红利,最先感受到春意的是卫星行业。目前,民营微小卫星创业越来越普及,在大多数企业把通信、遥感、导航等服务作为最主要的发展方向时,天仪研究院却瞄准了一个并不被大多数人所关注的领域——科学实验和技术验证的细分市场。
“我们想利用高功能的商业微小卫星,为太空科学实验、技术验证提供短周期、超高性价比的服务。”天仪研究院CEO杨峰介绍,近期,美国权威媒体公布了去年全球航天市场的经济总量,已超过3000亿美元,其中科学实验和技术验证的占比超过10%。“等于说,我们面对的是一个300亿美元的市场。”杨峰说。
经过一年的研发,目前,天仪研究院已经完成了基于商业微小卫星的太空试验平台的研制。该平台可以为全世界科研机构、企业和个人提供灵活、高效的太空科学实验和技术验证服务。实验的准备时间可以从原来的几年缩短至几个月,实验的成本可以比传统方式降低接近一个数量级。
“成本降低的核心之一就是超高性价比、安全可靠的卫星产品。”杨峰告诉记者:“天仪选择了立方星(CubeSat)这一成熟的技术标准,在满足空间实验载荷需求和系统可靠性的前提下,设计过程中大量采用商用器件取代昂贵的航天专用器件,从而大幅度降低卫星成本。”
今年计划发射两颗卫星
相比于做普通的立方星,天仪研究院面向科学实验客户、技术验证类的客户,还需要把客户的实验器件一起集成在卫星中,难度会大幅增加。现在,天仪研究院已经组建起了一支30人的技术团队,团队的创始成员中就有人在体系内参与过不少类似的项目。
“我们天仪创始团队的大多数成员都有在航天体系内工作的经历,有的甚至工作了近20年。”杨峰介绍,目前国内的卫星发射资源有限,天仪研究院的团队中,有航天体系的工作经历,有与国外开展航天科学实验的经验,与相关业务部门、机构都有过合作,了解与国内外相关部门、机构的合作流程,能够加快达成合作的速度。
今年,天仪研究院计划发射两颗卫星,一颗是国际合作的科学实验星,通过商业化手段为国内外科学团队提供太空微重力实验机会,这是天仪商业模式的首次验证;另一颗则是由天仪研究院定制的立方星,用于验证该公司自主研发的卫星电子和通信关键技术,该技术如果验证成功将可以进一步提高卫星的性价比,同时帮助科学家、工程师和公众用户更方便地接入和操控卫星。
现在,天仪研究院的卫星还没有发射,就已经有不少客户主动找上门。除了科研机构客户,该公司也希望未来能够拓展到更多、更宽的客户群。
企业简介
天仪研究院专注于研制面向商业市场的航天系统与载荷,通过微小卫星为科研院所和科学家提供快速响应、高功能的在轨科学实验和技术验证解决方案,并提供高可靠的在轨支持和保障。同时为用户提供灵活的合作机制,既可以单独研制卫星进行专项实验,也可以搭载成熟的商业卫星平台共享资源,甚至可以通过国际商业合作的方式在国外进行卫星集成和发射。
项目简介
天仪研究院依托自身微小卫星技术以及来自中国科学院的背景依托,致力于成为国内第一,全球领先的太空科学实验和技术验证服务商。
天仪研究院将持续吸引来自国内外的顶级科研团队和科研院所,以天仪研究院为依托,进行各类微小卫星的科学论证、顶层设计、系统集成测试、科学成果分发等,打造全球知名的商业卫星制造中心和太空科学实验支撑平台。
以此为基础,通过推动天仪的各类客户与全国资源的有效对接,将逐步形成“地为天用、天为地用”,涵盖众多领域,联系国内外众多机构的高水平协同创新平台。
创始人简介
董事长:张善从,博士。载人航天应用系统副总设计师,全国宇航技术、空间科学、总装备部航天装备技术委员会委员,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突出贡献者。曾任北斗二代全球导航系统首发试验星平台电子学分系统负责人。北京国科环宇空间技术有限公司总经理,中关村高端领军人才,科技北京百名领军人才。
总经理:杨峰,硕士。曾任北京中锐识华信息科技有限公司CEO,为载人航天工程、探月工程、北斗导航等众多国家科技重大专项提供产品和服务。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兼职讲师,国家“春晖杯”留学人员创业大赛一等奖。
副总经理:任维佳,博士。载人航天应用系统总师助理、结构主任设计师、中科院空间应用中心专业技术部副部长兼结构热控室室主任。曾任北斗二代全球导航系统首发试验星平台结构热控分系统负责人。曾获国防科技进步二等奖。
长沙天仪空间科技研究院有限公司是一家专注于科学实验和技术验证领域的公司,致力于利用低成本的商业微小卫星为太空科学实验、技术验证提供短周期、超高性价比的服务。近日,天仪研究院获得由北极光和国科嘉和领投的数千万元天使轮融资。
招聘网站上的公司简介:天仪研究院隶属于中国科学院,坐落于长沙市高新区中电软件园。天仪研究院为中国空间站(中国航天事业迄今规模最庞大、系统最复杂、可靠性和安全性要求最高的航天工程)提供先进的空间科学实验载荷产品及系统解决方案,承担了系统总体设计、集成设计以及空间应用系统产品研制等重要任务,为载人航天工程的空间科学实验和空间应用研究提供高可靠的支持和保障。
天仪研究院有一支具有超过20年载人航天工程和国际空间站建设经验的专家和资深工程师的国际化团队,并与美国、德国、日本等空间应用机构与专家保持着紧密的技术合作。天仪研究院将依托其强大的技术团队、先进的工程能力、高效的科研体系,为客户在最短时间内提供高性能、高可靠、和低成本的空间科学载荷产品和服务。
天仪研究院未来将致力于将众多空间科学技术与成果向相关民用领域转化。在提升我国空间科学发展水平的同时,让广大人民群众体会到先进的空间科学技术给我们的生活带来的便利,为我国经济建设、科技发展、社会进步作出积极贡献。
在航天体系内工作了近20年,天仪创始团队2015年离开体系内,在长沙市高新区开始全职创业,就选择了这个方向——利用低成本的商业微小卫星为太空科学实验、技术验证提供短周期、超高性价比的服务。公司近期已经完成数千万元规模的首轮融资交割,由北极光和国科嘉和领投,联想之星、长沙高新区人才基金、泰有基金、臻云创投、榫卯创投等机构跟投。
经过一年的研发,公司完成了基于商业微小卫星的太空试验平台的研制。该平台可以为全世界科研机构、企业和个人提供灵活、高效的太空科学实验和技术试验服务。试验的准备时间可以从原来的几年缩短至几个月,试验的成本可以比传统方式降低接近一个数量级。
成本降低的核心之一就是超高性价比、安全可靠的卫星产品。天仪选择了立方星(CubeSat)这一成熟的技术标准,在满足空间实验载荷需求和系统可靠性的前提下,设计过程中大量采用商用器件取代昂贵的航天专用器件,从而大幅度降低卫星成本。
相比于做普通的立方星,天仪空间面向科学实验客户、技术验证类的客户,还需要把客户的实验器件一起集成在卫星中,难度会大幅增加。天仪空间已经组建起了一支30人的技术团队,团队的创始成员中就有人在体系内参与过不少类似的项目。
与卫星同样困难的是发射资源获取。目前国内的卫星发射资源有限,天仪空间的团队有航天体系的工作经历,有与国外开展航天科学试验的经验,与相关业务部门、机构都有过合作,了解与国内外相关部门、机构的合作流程,能够加快达成合作的速度。
公司计划在今年发射两颗卫星,一颗是国际合作的科学实验星,通过商业化手段为国内外科学团队提供太空微重力实验机会,这是天仪商业模式的首次验证;另一颗则是由公司定制的立方星,用于验证公司自主研发的卫星电子和通信关键技术,该技术如果试验成功将可以进一步提高卫星的性价比,同时帮助科学家、工程师和公众用户更方便地接入和操控卫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