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风云卫星 下的文章

风云四号卫星:正在进行整星总装测试,计划于2016年12月发射,

风云四号卫星圆满完成星箭分离试验近期,“风云四号”与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的星箭分离冲击试验圆满完成。通过试验,检验了星箭解锁分离装置工作的性能,获取了星箭分离时的冲击响应数据,验证了相关接口的准确性、匹配性。经实际装配表明,星箭接口匹配;经实际测试表明,卫星可适应星箭分离时的力学环境,试验获得圆满成功。    目前,卫星正在紧锣密鼓地开展发射前的各项测试和试验,后续还将进行...

风云五号气象卫星

     2016.07 航天科技集团公司八院院长助理张春明建议,未来研发的“风云五号”“风云六号”卫星,应提高对灾害天气的快速响应能力,例如区域5分钟快速成像,分辨率达到红外波段1千米、可见光波段0.25千米,特定区域0.5分钟成像,分辨率达到红外波段0.5千米、可见光波段0.1千米。    “为满足观测需求,我们需要突破传统的静止和极轨卫...

风云气象卫星路线图:到2025年将发射14颗大气观测卫星

风云卫星未来如何发展中国气象局 2016-07-16 作者 : 牛彦元 卢健本期嘉宾:国家卫星气象中心主任 杨军中科院重大任务局上海分院书记 王建宇航天科技集团公司八院院长助理 张春明      如今,“风云”卫星数据已实现全球开放,实时共享。目前,国家卫星气象中心在全球拥有超过2400家数据广播系统用户,超过500个中规模静止气象卫星用户利用站,超过3000家...

风云四号微波星(FY-4M)

中国填补静止轨道微波探测技术空白2016-07-11 20:14:05来源:大公网|  大公网7月11日北京讯(记者周琳)目前在轨的静止轨道气象卫星均依靠红外可见光手段。光学卫星容易受云层的影响,微波虽具有很强的穿透能力,其技术在国际上尚属空白。中科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研究员刘浩对大公报表示,通过多年在该领域持续研究,中科院成功研制出了第二代干涉式综合孔径微波/毫米波成像仪地面样机,预计于今年...

风云三号04星(FY-3D):2016年底发射

风云三号冲击试验完成 20160603     本报讯近日,航天科技八院上海航天控制技术研究所(812所)顺利完成了风云三号(04)星红外高光谱大气探测仪及高光谱温室气体监测仪星上解锁试验。此次试验是其力学试验的重要组成部分。试验获得了高光谱载荷解锁过程中的实测冲击数据,为发射星正样阶段的研制与测试提供了保障,后续的力学试验也在紧张进行中。(洪岩)风云...

风云二号系列静止气象卫星高频次区域观测技术

风云二号气象卫星高频次区域观测创新按需观测新服务模式       中国气象局国家卫星气象中心完成的“自旋稳定气象卫星区域观测技术研究”项目荣获2015年中国气象局气象科技成果转化奖,项目负责人魏彩英,主要参与人员为张晓虎,林维夏,韩琦,赵现纲,陈秀娟等。       一直以来,气象卫星都是监测各种气象灾害的重要手...

航天科工三院303所完成真空紫外光度计初样标定

航天科工三院303所完成真空紫外光度计初样标定发布时间:2015年12月16日 文章来源: 中国航天科工三院  近日,中国航天科工三院303所空天光学计量测试中心为风云三号气象卫星关键有效载荷——电离层真空紫外光度计进行初样的整机标定,标定结果满意,解决了载荷研制单位空间中心的急需。  此次试验是303所继首次实现国内真空紫外光谱辐亮度定标后,再次完成了真空紫外波段辐射定标任务。中国气象局作...

中国气象局到航天科技五院进行调研,了解风云系列气象卫星研制成果

中国气象局领导赴五院调研        2015年7月16日,中国气象局综合观测司王劲松司长一行到五院进行调研,我院张洪太院长、科研生产部、总体部、通信卫星事业部、航天恒星等单位领导和相关型号两总参加了此次调研工作。        期间,王劲松司长等领导先后对总装3号大厅、km6等地进行了参观,对我院型号研制水平...

风云三号05星(FY-3E)——晨昏轨道卫星

 2013年的一篇论文,研究将上午星风云三号05星(FY-3E)改为晨昏轨道星(Early-Morning-Orbit Satellite)的可行性。       晨昏卫星(晨昏轨道极轨气象卫星,也简称晨昏轨道卫星)是指太阳同步近极地轨道卫星中轨道降交点地方时间(Equator Cross Time, ETC)在6:00左右的卫星,观测地方时...

风云二号卫星组网观测业务布局方案

风云卫星 太空“接力”  中国气象报记者 张静 实习记者 牛彦元  “接力”是体育比赛中的重头项目,需要参与队员合作完成。如今,“风云二号”静止气象卫星家族正在进行太空“接力”。  目前在轨业务运行的“风云二号”静止气象卫星有D星、E星、F星和G星。其中,G星于2014年12月31日发射,目前,状态良好,已具备完成业务的条件。D星于2006年发射,在轨工作8年多,远远超出了3年设计寿命,轨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