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二氧化碳监测科学实验卫星(TanSat):2016年12月22日03:22成功发射,一箭4星
https://www.chinaspaceflight.com/bbs/viewtopic.php?f=3&t=18
2017.02.17
全球二氧化碳监测科学实验卫星在轨测试领导小组第一次会议在京召开。在轨测试工作预计于5月份结束,目前卫星平台及载荷均工作正常、状态良好。
星箭分离后,上海技物所承担研制的太阳敏感器组件(包含模拟式太阳敏感器和棱台01式太阳敏感器)成功开机。棱台01式太阳敏感器是安装在太阳帆板上的首次应用,该类型太阳敏感器既能单面使用为太阳帆板提供位置信息,亦能多面组合应用为卫星提供更精确的姿态信息。太阳敏感器组件将进行卫星入轨阶段的工作任务,现阶段遥测数据表明仪器工作正常,后续工作按计划陆续展开。
2016年11月23日,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科研人员在对卫星进行整星电测。
2016年8月9日在上海微小卫星工程中心进行的整星EMC测试。
http://tv.cctv.com/2016/12/22/VIDEYIyCidYhm6MXlUk3FFM2161222.shtml
我国首颗碳卫星发射成功 可监测全球二氧化碳浓度
2016年12月22日 04:00:25 来源: 新华社
12月22日3时22分,我国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二号丁运载火箭成功将全球二氧化碳监测科学实验卫星(简称“碳卫星”)发射升空。本次发射的碳卫星是我国首颗用于监测全球大气二氧化碳含量的科学实验卫星。此外,本次任务还搭载发射中科院微小卫星创新研究院自主安排研制的1颗高分辨率微纳卫星和2颗高光谱微纳卫星。新华社发(任晖 摄)
新华社酒泉12月22日电(记者董瑞丰、李国利)记者从中国科学院获悉,12月22日3时22分,我国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二号丁运载火箭成功将全球二氧化碳监测科学实验卫星(简称“碳卫星”)发射升空。
据中科院空间中心副主任、碳卫星工程副总指挥龚建村介绍,该卫星的成功研制和后续在轨稳定运行,将使我国初步形成针对重点地区乃至全球的大气二氧化碳浓度监测能力,对充分了解全球碳循环过程及其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具有重要意义,可以提升我国在国际气候变化方面的话语权。
根据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第四次评估报告,由于人类活动的影响,主要温室气体二氧化碳和甲烷的浓度已经上升到2500万年以来的最高值,并依然呈上升趋势,地表温度也在逐年升高。温室效应正直接威胁着全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精确监视全球二氧化碳的排放状况已成为有效开展气候变化研究和应对的迫切需求。
本次发射的碳卫星作为我国首颗用于监测全球大气二氧化碳含量的科学实验卫星,围绕全球气候变化这一当今国际社会普遍关心的全球性重大问题,以大气二氧化碳遥感监测为切入点,利用高光谱与高空间分辨率二氧化碳探测仪、多谱段云与气溶胶探测仪等探测设备,通过地面数据接收、处理与验证系统,定期获取全球二氧化碳分布图,大气二氧化碳反演精度将优于4ppm(百万分比浓度),使我国在大气二氧化碳监测方面跻身国际前列。
碳卫星是科技部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提升我国全球二氧化碳监测能力部署的一项重大任务。通过863计划地球观测与导航技术领域“全球二氧化碳监测科学实验卫星与应用示范”重大项目立项实施。由中科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负责工程总体;中科院微小卫星创新研究院负责卫星系统,中科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研制有效载荷;中国气象局国家卫星气象中心负责地面数据接收处理与二氧化碳反演验证系统的研制、建设和运行。
负责本次发射任务的长征二号丁运载火箭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上海航天技术研究院研制。此外,本次任务还搭载发射中科院微小卫星创新研究院自主安排研制的1颗高分辨率微纳卫星和2颗高光谱微纳卫星,有效载荷由中科院光电研究院研制。
用于此次发射的长征二号丁运载火箭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八院抓总研制,本次发射是长征二号丁运载火箭的第31次飞行,是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第243次发射,也是八院抓总研制的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的第81次飞行试验任务。
2016年11月11日,试验队进入基地。
11月14日是一个重要日子,经过一周的跋山涉水,碳卫星终于来到了酒泉发射基地。一大早,全体试验队员前往发射场综合测试厂房,对于现场的安全与清洁进行反复确认,为迎接卫星的到来和后续测试做好充分准备。下午,装载卫星的专列徐徐驶进基地。试验队队员根据之前的任务分工,在现场指挥的统一领导下,有序地完成了卫星、测试仪器设备及生活用品的卸车和转运工作。
11月18日,碳卫星通过加电测试;22日,碳载荷通过光学性能测试;25日,试验队进行系列检查,碳卫星正式封仓;12月7日,开始卫星加注工作;11日,完成卫星下裙与包带安装,并与火箭支撑舱完成对接。
一箭4星包括2颗宽幅高光谱微纳卫星(Spark-01/02)
41898/2016-081A, 690 x 719(km) x 98.15°
41899/2016-081B, 691 x 720(km) x 98.15°
41900/2016-081C, 691 x 726(km) x 98.15°
41901/2016-081D, 689 x 729(km) x 98.14°
41902/2016-081E, 280 x 726(km) x 97.86°